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教育变革的当下,我们为何需要这套课程?

严文法 孙习涵 思维智汇 2021-12-23


当下,中国的学生缺的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学生擅长考试,但在美国SAT考试中,中国学生的分数却不容乐观;在与西方国家学生的研究对比中,中国学生在多项创造力指标中处于落后地位;大学本该是培养专业性的阶段,但中国学生逃课、上课应付现象严重……


在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严文法看来,造成这一切的核心原因是中国学生缺乏思维能力。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好在,已然有先行者为我们带来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学生缺的是思维能力


每年,中国都有大量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其中,美国高校自然受到了大量中国学生的青睐,而SAT考试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入学资格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


《2014中国SAT白皮书》中给出了一组数据,中国学生SAT总分平均分为1385分,标准差为345。按照美国大学录取的分数线(经验值)1800分,此次参与统计的中国学生中有14.54%符合要求,而按照美国优质大学的录取标准2000分(经验值)以上,此次参与统计的中国学生仅有4.13%符合要求。


这组数据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一般人都认为中国的学生很会考试,但其实不然。


原因何在?SAT考察的不是学生在每门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而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养成的能力 —— 批判性阅读和思维的能力。现在中国中学生所学的物理化学,更多地是作为知识在学。我们在课程里看不到探索、质疑、纠错,更谈不上动手实践和主动发现。


我们所谓的好老师,一般情况下,都是指那些帮助学生们发展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如巧记妙背,比如题海战术,比如“深入解析”教材每一句话的微言大义。


相比美国学生,中国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答案似乎显而易见,那就是思维能力的欠缺。


2005年,钱学森向时任总理温家宝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我们的国家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杰出人才?放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应该是具备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谈到杰出人才就要提高等教育,但我们观察今天的大学生,大学生逃课、上课不听讲的现象极为严重。这两天正是各高校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有些学生欣喜若狂,但也有些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就如同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再也鼓不起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曾有老师问过自己的学生为何会这样,学生回答,因为大学前的教育是没有青春的。所以他们才会竭尽全力在大学抓住青春的尾巴。对此,我们不妨自问,我们的学生是否在基础教育阶段透支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有些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好,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种好是否是通过时间的追加换来的,而非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动力。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反复练习获取知识,还是要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没能将孩子思维能力培养起来,他们后续的发展是极为有限的。


经过调查发现,中国学生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不完善,表现在自信心缺乏、坚持性不够、怀疑心欠缺;另一方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完善,表现在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独创性薄弱。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切?


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这样一门课程。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及其团队针对这些问题历经20年研发了一套“学思维活动”课程。它基于林崇德的思维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以思维的内容、思维的方法及思维的品质三位一体作为理论框架。


思维发展是领域覆盖的,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思维内容涉及了数学、语文、科学、社会、艺术等个学科以及日常生活领域。


思维方法则可以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大类。其中,形象思维包括表象转换、图形推理、空间认知、想象和联想;抽象思维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和哲学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类比思维、臻美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头脑风暴和突破定势。


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


“学思维活动”课程涵盖了从幼儿园中班到八年级的课程,按照思维发展规律,螺旋上升,递进式地将各项思维方法的训练融入在课程当中。对于同一种的思维方法,在不同的年级会有不同的要求,而每一个年级则尽可能多地覆盖不同的思维方法,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都充分考虑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怎样进行“学思维”活动

课程的教学? 


“学思维”课程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它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设计,可分为动机激发——认知冲突———社会建构——元认知——应用迁移五个板块。

其一是动机激发,即引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入问题则是通过创设情境,在课堂开始后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大脑开始热身。为何要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德国学者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把15克盐摆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融化到一盆美味可口的汤中,那我们就在享用汤的同时不自觉地将盐吸收了。如果把知识比作食盐,情境就是汤,所以对于教学而言,让学生在情境当中来认识和吸纳知识才会更有效率。


其二,待学生的动机被激发了之后,教师便要懂得创设认知冲突,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孔子有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什么是“愤”和“悱”?朱熹对此作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心里想解决却解决不了,嘴上想说出来却表达不出来。


当学生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教师再去进行启发教学,打通他的思路,帮助他进行表达。这里的“愤悱状态”就是学生的认知冲突。


其三,当学生认知冲突产生了之后教师又该怎么办?有句话叫“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要让石头发出火光,必须让两块石头相互撞击。当认知冲突产生之后,就应该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维发生碰撞,这个阶段叫做“社会建构”,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教师在课堂上会问学生“你们还有问题吗?”学生往往会回答“没有问题”,这个”没有问题”背后有两种可能性,其一,学生的确没有问题了,其二,学生并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的学生是提不出问题的。而社会建构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


在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学生还可能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老师应该根据这些新的认知冲突再次进行社会建构。


叶澜老师曾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领域挺进的旅程,随时可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必须沿着固定的路径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是预设性的,但不应该是按部就班的,而应该是生成性的,课堂上随时会有生成性的问题。所以认知冲突和社会建构是双向的过程。


其四,元认知。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即是反思和内省。教师的反思可以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而学生的反思也会大大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唯有反思才会知道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巩固知识。


在“学思维活动”课程当中就有一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比如概念图,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这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知识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如果我们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链,就相当于把珍珠串了起来。


学生反思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这是一个思维的深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便懂得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知识、方法与能力。


其五,应用迁移,当学生经过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用了哪些知识、方法与能力之后,他们就需要利用这些知识方法与能力去解决其他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个教育变革的时代,你值得用一套“学思维课程”去开始改变。


课程咨询人:  王老师             

电话:15101021995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小编推荐

独家•现场|学思维活动课正在改变我们的教与学

想象能力 |小学课堂上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你可以这么做

独家|怎样促进幼儿思维发展?这套课程会给你答案

专家智库|胡卫平:什么样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散性思维 | 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为了中国孩子的未来,我们有何理由不学思维?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